close

84號.jpg  出版者:時報文化

二00二年五月看完這本書,心裡一股暖洋洋的感覺久久不散,我又加買好幾本送給朋友。這次再拿起這本書,看著看著,又在書裡多畫了好幾條線,跟著信件的往返,我自己在案前又是讚嘆、又是竊笑,還一面心有戚戚的大感快慰。

別輕看這是本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書,它裡面承載的情感卻不是過眼雲煙可以想像的濃厚,每個人都在這樣的真情裡,充滿感恩且舒適愉快。

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樣、如此充滿魅力的小書?

這本書是買書者及賣書者雙方往來信件的集結。買書者海蓮‧漢芙(Helene Hanff)身居美國,是位一生窮困的作家及用心的閱讀者,她生前為劇團修審劇本、也為一些電視影集寫劇本,長居紐約一幢破舊公寓裡,去世時八十二歲。賣書者是一家位於倫敦查令十字路84號的「馬克與柯恩書店」(Marks & Co.)——專賣二手書的書店。

漢芙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馬克與柯恩書店」刊登「專營絕版書」廣告,她抱著試試的心情列了一些書單寄給書店,看看可不可以找到她早就想買又遍尋不著的心中好書。這原本是一樁極為普通的郵購買賣,但濃濃的情感卻從此封購買清單開始慢慢展延,一開始是書店老闆拘謹且例行性的回答,但漢芙爆笑的性格卻使得整件事情無法以它本來嚴謹肅穆的方式進行,最終,書店所有的員工、員工的家屬、甚至員工的鄰居都一起加入這段空中友誼。這段友誼不但為二次世界大戰、人心苦得不能再苦的時候,帶來濃郁的溫暖,也實質地在物資上,給予對方極大的幫補。寶貴的人性在這段二十幾年的空中友誼裡,一一鋪陳在後世讀者眼前。

 漢芙對書有著一種無法言喻的熱情,她簡直看書成痴,似乎對任何書都有印象、對任何書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而且她對出現在眼前的書所下的評論也總都是一針見血,她買書時說:「……春意漸濃,我想讀點情詩。別給我寄濟慈或雪萊!我要那種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橫飛的。」看著她在信裡對每一本她需要或是她不滿意的書詳加介紹或痛下針貶時,身為認真讀者的人可能會大呼痛快,但對身為編輯或是作者的人,則不免感到心驚膽戰;編輯或作者永遠不知道哪一位眼光銳利的讀者就藏身在某一個離自己很遠又很近的地方,他的眼光犀利、肚富才學,任何一點小小的疏失或是因自己才學不夠而造成的錯誤,永遠逃不過他的法眼,漢芙就是一位這樣的讀者!她看到一本讓她氣結的書,忍不住向書店老闆發牢騷:「這本書根本不夠資格稱之為《佩皮斯日記》,這只是哪個沒事找事做的半吊子編輯,從佩皮斯日記裡東挖西補、斷章取義,存心讓他(佩皮斯)死不瞑目!……這些偷工減料的手腳,可別想逃過我的法眼!」

「馬克與柯恩書店」負責人法蘭克是一位忠於自己工作的人,他努力為客人尋找需要的版本,還會專業地告訴客人該如何保養、清理手上的絕版書。因為他的盡職,才留住在選書上胃口刁鑽的漢芙,這有點「棋逢對手」的味道——我要的書,你幾乎都可以滿足我;你要買什麼書,儘管放馬過來,看看我的能耐——當然,他們的態度絕不是這樣粗魯的劍拔弩張,而是彼此相互信任、相互欣賞、相互感謝。當人遇到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對手時,心靈會頓時活潑起來,在這樣的一來一往中,日子便充滿不可數算的愉悅,更何況,在漢芙與「馬克與柯恩書店」的來往中,還挾帶著大量真誠的關心。

漢芙郵購買書兩個月後,正值聖誕節期,她聽說當時因為二次大戰正受窘迫之苦的英國全國物資匱乏,想當然爾,「馬克與柯恩書店」的員工日子一定好不到哪去,她寄了一條火腿(或許還有一些其他食物)表示關切,「馬克與柯恩書店」負責人法蘭克說她寄的寶貝「不是他們久未看到,就是只能偶爾在黑市匆匆一瞥」,可以想見這些員工及他們的家屬看這些「補給品」時是何等雀躍。

漢芙自己一點也不富裕,她老舊的公寓裡到處都是「搖搖晃晃的桌椅」、「廚房爬滿蟑螂」、「沒有人幫忙清理垃圾」、「也沒有人打理冬天需要的熱水」……,可是她拚命的讀書、買書、也毫不吝惜地把食物及溫暖寄給遠在英國、素未謀面、賺她錢的書商。中國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漢芙身上,是「腹有詩書自大度」,好不容易有個電視製作人找他寫劇本,可以多賺一些錢,書店裡每一位員工都要她把錢省下來好到英國大家相會,踏上英倫也是漢芙久來的夢想,但,似乎沒經過什麼掙扎,漢芙最後還是把錢花在買書和寄「補給品」上;在書本、關懷及滿足自己慾望面前,漢芙早就知道自己會選擇什麼。對於書的價值,漢芙說:「我們活在一個詭異的世界——這麼漂亮又能終生廝守的書,只需花相當於看場電影的代價就能擁有……」只可惜,今天有太多人覺得買到一件三百九十元的衣服是賺到了,一本定價二百五十元的書卻嫌它貴得不得了!很難想像如果漢芙生在今天,她是不是可以心平氣和的面對這種景況。當書店大夥決定要送漢芙一本她想要買的書當作聖誕禮物時,漢芙高興得回信說:「我打從心裡頭認為這實在是一樁挺不划算的聖誕禮物交換。我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頂多一個星期就吃光抹淨,根本休想指望還能留著過年;而你們送給我的禮物,卻能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以終。」書,對漢芙來說,是永遠不滅的亮光。

漢芙也自有她一套丟書理論,她「每年春天就會大清倉,把一些再也不會重讀的書全丟掉,就像我也會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樣道理。倒是旁人都很驚訝,依我看,他們愛惜書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們買一堆新出版的暢銷書,囫圇吞棗似的看完,我常想:他們也未免讀得太潦草了吧。然後呢,因為他們不重讀那些書,不消一年,書裡頭的內容早就被他們拋到九霄雲外!」、「我個人堅信:一本不好的書——那怕它只是不夠好,棄之毫不足惜!」每一個讀者對自己買書的原則自有主張,但漢芙的「理論」也是一個很好的檢視標準:我們為什麼買這本書?我們如何看待買回來的這本書?我們分辨這本書好壞的原則是什麼?我們在這本書裡看到作者的心靈及思想了嗎?我們可以和這本書的作者神交嗎?

 我一定要留一點空間向這本書的譯者致敬,我從未看見一本書的譯註做得如此詳盡,譯者陳建銘為譯註花的心思絕不亞於寫一本書,書末共附八十一條譯註,顯而易見的每一條都不是只蜻蜓點水似的交代便算數,譯者的「算數」是扎扎實實地把這個條目盡上自己能力的交代,第一條「查令十字路」的註釋就佔掉一整頁的篇幅,簡直是個小小的含括歷史的旅遊指南,這種註釋的精彩度絕不亞於文本的精彩。

好的註釋是引領讀者更上一層樓的良師。從前一位長者告訴我,他總是在書中的註釋找到更精彩的蛛絲馬跡,隨著探詢這些細細線索,他甚至認識了比文本更精彩的作品甚或作者,從而展開更寬廣的閱讀世界。我也喜歡在註釋裡尋寶,那種發現是雙眼為之一亮、眼中出現光彩的興奮,感覺自己又即將進入一個更廣袤、更讓人期待的新世界。

我絕對相信,建立眼光的基礎在於書本,許多沒有能力走遍世界、甚至沒有能力離開家鄉的人,只要給他好書,他的眼光、胸懷就會讓人刮目相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子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