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伊凡.jpg  出版者:志文出版社

 死亡純然只是可怕而已嗎?或是它還蘊藏著更深一層的靈性蘊含? 

    死亡是一個多麼耳熟能詳的名詞,卻又是一個多麼陌生的景況!

    在托爾斯泰這部中篇小說裡,我們對死亡的景況更貼近了一些,但老實說,還是很難精準的完全體會將死時極為複雜的內心活動。

    也或許就是如此,我們才不願或是不想細細思考這個必然會臨到每一個人的重大事件——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重大事件」,卻沒有給它對等的關照及學習,顯見人類普遍對於未知之事所持的態度是如何。 我們不正視死亡,並不表示它就不會來——「正視」並不是只單單告訴自己:「好,我知道有這件事」便罷,「正視」的意思是要進入這件事的意義裡面,了解這是怎麼回事,它其中包涵的意義有多深邃、有多寬廣,真確地認識它的真面目——死亡純然只是可怕而已嗎?或是它還蘊藏著更深一層的靈性蘊含?

    從前,我一直無法非常了然人類的死亡與基督信仰之間的重大關聯意義,心裡總是想著:「我甚或無法好好走完一生活著的歲月,哪裡有多餘的功夫顧及死亡是怎麼回事,反正,當死亡來到時,也由不得你不接受,那麼,我何必多費心思去認識它!」後來一位牧師的教導讓我毛塞頓開,從此,我對「死亡」這件事有了不同的看法:牧師說魔鬼撒但處處要與上帝爭,尤其牠要搶人的靈魂,人在世時,就有許多人的靈魂被牠奪去,但魔鬼撒但卻怎麼也做不出為了人的靈魂付上自己生命的舉動,上帝用犧牲自己的愛把脫離魔鬼撒但的恩典給了人、勝過了魔鬼撒但搶人靈魂的惡意。現在活著的人身上帶著原罪,但經過「死亡」這個關卡後,屬於上帝的孩子就可以徹底脫離魔鬼永遠的攪擾。原來,上帝身先士卒,以「死亡」這個方式,為我們勝過了魔鬼撒但想要永遠挾制我們的惡念!當我了解「死亡」包含這一層意義時,心中充滿對上帝的感恩,聖經說:「祢(上帝)憑慈愛領了祢所贖的百姓,祢憑能力引他們到了祢的聖所。」(出埃及記十五:13) 這句話霎時在我心裡真實地活了起來。

    這本書讓人心驚的地方是:我們大部分人與伊凡‧伊里奇很像:在不作惡情況下一步步滿足自己的欲望,我們不傷天害理、不巧取豪奪,憑著自己的本事、得我們該得的,難道上帝不喜悅我們這種認知與實踐嗎?上帝不是要我們做一個不違背良心、凡事努力以對的人嗎?

    以前,我真的覺得人一生的思考、努力範圍大概不脫這些,這本書很清楚告訴我單單這些是無法滿足自己的心靈與上帝對我的期待;伊凡‧伊里奇除了這些以外,沒有再對自己的心靈多下一點功夫,有一年夏天,他為了節省開支,請假去鄉下過夏,「在鄉下,由於沒有公務,伊凡‧伊里奇第一次感到不僅是寂寞,而且是無法忍受的痛苦,……」(頁57),沒有公務之後,他全然不知該如何生活,所以,當屬於心靈的事情來到眼前時,他就手足無措、痛苦起來,我們是不是也正走在這條路上呢?一放長假就身心不得安頓,然後自嘲:「沒辦法,我就是勞碌命!」

    心靈需要我們無時無刻的關照與滋養,伊凡‧伊里奇從不看自己的心靈需要什麼,他不與人建立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從來沒有以真情撫慰過任何人,總是以自豪的「優雅」及「距離」分出人我界線,「他還注意保持人與人之間形式上的友好關係,即謙恭有禮。當公務的關係一結束,其他的任何關係也就結束了。」(頁65)這本書徹底解構主人翁因靈魂貧乏、荒廢,為自己帶來的結果:「他真希望別人能像愛撫和安慰孩子那樣地來愛撫他、吻他、為他而哭泣。」(頁103)可是,他「看到沒有一個人願意哪怕只是了解一下下他的處境,因而也沒有一個人可憐他……」(頁102)伊凡‧伊里奇就「這樣孤苦伶仃地生活在死亡的邊緣」(頁81),只能在這種孤獨中靠著回憶往事過日子(頁125),並且眼睜睜看著自己在這種孤獨中死去。

當伊凡‧伊里奇在病褟上回想自己的過去:結婚、官場生活、為錢努力、想要過著一種看似謙虛的豪華生活……時,它們都已經沒有意義了,「所有那些愉快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光,現在看起來完全不像當時所感覺到的那樣……」(頁120)過去顯得快樂的事情,現在在他心裡慢慢消散……。當人的心靈是空虛的時候,外在景象只能掩人耳目卻遮不住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與吶喊,讓人真正覺得幸福或痛苦的卻就是這「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與吶喊」是否得到滿足。

作者在此書中帶出人一生行善如同伊凡‧伊里奇者,並不能讓自己可以安然面對對死亡的恐懼與痛苦,那麼,什麼才可以帶領自己的心靈找到「可安歇的水邊」呢?(聖經詩篇廿三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木子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